栏目分类

你的位置:多宝彩票娱乐平台登录 > 新闻动态 >

新闻动态

经世方籥歌·《金匮要略》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

小柴去夏蒌根增,疟渴津伤此方承。芩参姜枣草为佐,少阳和解津自生。

以下是结合《金匮要略》原文与中医理论的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方解,从药物配伍、病机对应、经典思想等角度详细分析:

1. 君臣佐使配伍解析角色药物配伍意义君柴胡疏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,透达枢机,退寒热往来。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,与柴胡一散一清,共成和解少阳之功。臣天花粉甘寒生津,清热止渴,针对“疟病发渴”之津伤口燥证。佐人参益气扶正,防邪内传太阴,兼助津液化生。生姜、大枣调和营卫,和胃止呕,助人参补中气,兼制黄芩、柴胡寒凉之性。使甘草调和诸药,助人参补中,缓急和中。2. 病机与方药对应

少阳枢机不利(寒热往来、胸胁苦满):柴胡、黄芩和解少阳,疏肝利胆,透邪外出。

津液耗伤(口渴明显):去半夏之辛燥,加天花粉甘寒生津,清热润燥。

正虚邪恋(体虚久疟):人参、甘草、大枣补中益气,扶正祛邪,防邪深入。

3. 加减变化深意

去半夏:半夏性温燥,功擅降逆止呕,但《金匮》原文强调“疟病发渴”,津液已伤,若用半夏恐更耗阴液,故去之。

加天花粉:天花粉(栝蒌根)甘寒,入肺胃经,清热生津止渴,针对“口渴”主症,体现仲景“存津液”的治则。

4. 经典理论支撑

《伤寒论》小柴胡汤法:“伤寒中风,有柴胡证,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。”此方沿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法,但随证加减。

《金匮要略》津液观:“疟病发渴”提示热邪耗津,仲景去燥药加润药,呼应“保胃气,存津液”的核心思想。

5. 方剂整体思路

和解为主,兼护阴液:以柴胡、黄芩疏解少阳邪热,天花粉清热生津,人参、甘草、大枣补中扶正,形成“祛邪不伤正,生津不碍邪”的配伍格局。

动态辨证:从“小柴胡汤”到“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”,体现仲景根据病机变化灵活调整药味的辨证思维。

6. 后世医家评述

徐灵胎《伤寒类方》:“去半夏之燥,加天花粉之润,专为津伤口渴而设,深合经旨。”

尤在泾《金匮要略心典》:“疟邪挟热,耗伤津液,故去半夏之辛燥,加天花粉之甘寒,以清热而生津。”

总结

此方以和解少阳为纲,清热生津为目,通过去燥加润的巧妙调整,既解少阳之邪,又护已伤之阴,是仲景“随证治之”的典范。临床应用时需紧扣“少阳证兼津伤口渴”的病机,方证相应则效如桴鼓。

以下是《金匮要略》原文及历代医家对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的注解整理,结合经典与注释,供参考学习:

一、经典原文1.《金匮要略》原文

“疟病发渴者,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主之。”——《金匮要略·疟病脉证并治第四》

按:此为原方唯一出处,明确以“口渴”为辨证要点,提示津液损伤,故去半夏之燥,加天花粉之润。

2.《伤寒论》相关条文

此方虽未直接见于《伤寒论》,但其组方思想源于小柴胡汤的加减法。小柴胡汤原文:

“伤寒五六日,中风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嘿嘿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……小柴胡汤主之。”——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》

按: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为小柴胡汤的变方,适用于少阳证兼津伤口渴者,体现仲景“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”的原则。

二、历代医家注解1. 成无己(金代)《注解伤寒论》

“半夏辛燥,能耗津液,渴者去之;栝蒌根甘寒,能生津液,热渴者加之。”按:成氏点明去半夏、加天花粉的机理,强调津液损伤时需避燥就润。

2. 徐灵胎(清代)《伤寒论类方》

“此方因渴而去半夏,加天花粉,专为热伤津液而设。盖疟邪久踞少阳,最易化热劫阴,仲景存阴之旨,于此可见。”按:徐氏从津液存亡角度解析,认为此方体现仲景“存津液”的核心理念。

3. 尤在泾(清代)《金匮要略心典》

“疟病发渴,邪热伤津也。半夏辛温,恐其助燥,故去之;栝蒌根甘寒,能清热而生津,故加之。此变法以应病机,非小柴胡之常例也。”按:尤氏强调此方为变法,针对特殊病机(津伤)调整原方,非固定套路。

4. 柯韵伯(清代)《伤寒来苏集》

“小柴胡汤本为少阳枢机之剂,若渴者,是热淫于内,津液已伤,故去半夏之燥,加栝蒌根之润,以清热生津,此活法也。”按:柯氏以“活法”概括此方,强调仲景辨证用药的灵活性。

5. 唐容川(清代)《金匮要略浅注补正》

“疟邪伏于少阳,久则化热劫津,故发渴。去半夏者,恐其燥劫真阴;加栝蒌根者,取其甘寒润燥,兼清伏热。”按:唐氏结合疟病病机,阐释此方调整对“伏热伤阴”的针对性。

三、综合解析1. 经典思想溯源

“存津液”原则:《伤寒论》有“保胃气,存津液”之训,此方通过去燥加润,保护津液,与“若发汗,若吐,若下后,亡津液”的禁忌呼应。

“随证治之”精神:小柴胡汤本有“七或然证”加减法(如渴去半夏加天花粉),此方即其具体实践。

2. 后世应用拓展

温病学派借鉴:吴鞠通《温病条辨》治热病伤津时,常用天花粉配柴胡,即受此方启发。

内科杂病:清代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以此方化裁治疗虚劳发热伴口渴,扩展其应用范围。

四、总结

此方虽仅见于《金匮要略》一条原文,但其组方思想贯穿仲景全书,历代医家从津液存亡、病机进退、药性刚柔等角度深入阐发,彰显了中医“方证相应”与“动态调方”的智慧。临床应用时,需紧扣“少阳证兼津伤口渴”之病机,方不失仲景本义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